浅谈如何在活动摄影中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门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学科,摄影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一副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依靠摄影技巧,更多的是摄影者通过创作,寻找更佳视角,赋予作品顽强的生命力。中小学生是感性的,思维是发散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与大人有着极大不同,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充满想象、幻想和灵感的美丽星空,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学生如何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创作?如何发现美、表达美得呢?
1、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更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创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创造的欲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数码相机目前很普遍,学生对于相机本身没有太大的好奇心,想让学生的感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摄影独有的魅力。
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摄影知识和技能,我选择在开始阶段先让学生观看的摄影作品,一个个精彩瞬间、一幅幅画面都凝聚了摄影者的生活理想、审美观点,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一幅幅美丽的照片,学生不时的发出赞叹,便有了“如果我能拍出那样的作品该多好呀”的想法,有吸引力的照片让学生顿时产生了极大的拍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习摄影的兴趣,进而树立起学好摄影的自信心。
不但要让学生看到精彩影像,还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在讲如何拍摄人像时,我首先先让学生进行拍摄,接着我用相机和学生一样在同一地点拍摄同一个人,将照片进行对比,学生发现自己拍摄的人像与背景同样清晰,人像后的杂物清晰可见,但是看到我拍摄的人像时,杂物已经被虚化了,形成了主体实,背景虚的特点,学生看到后非常感兴趣,同一个相机竟然能拍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的拍摄学习欲望被激发了。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学生在摄影拍摄时缺乏创新意识,可以说思考、创作的过程没有,只是按下快门,记录影像,而不是摄影。
摄影是拍摄者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画面,采取合适的角度进行合理构图之后,用影像记录自己追求的画面。因此在学生拍摄之前我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我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3)我所拍摄的画面是否简洁,是否与众不同。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大脑里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选取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拍出的片子自然也与众不同。当大家一起观看在同一点拍摄的片子时,就会发现有创造性、有想象力的片子,完全的与众不同,学生在下次拍摄时就会想我如何拍摄才能与其他人的不一样呢?他就要寻找新的切入点,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产生再创造的欲望有了摄影家的眼力。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始于观察。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系统的、主动的知觉过程。是带有探索性质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培养学生如何有顺序地、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能迅速地发现各种并不显著,却很重要的特点和关键。在讲解拍摄角度时,我用了两个苹果作为道具,将两个不挨着的苹果并排放到桌面上,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拍摄。学生从仰视、俯视、平视的角度观察两个苹果,不断地移动自己的位置拍到了两个本不挨着的苹果竟然可以完全的挨在一起的画面,学生变换苹果的造型,利用倒影还可以拍摄出四个苹果的影像。实践拍摄中学生不断观察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